你講的明星球員跟社群活化 其實要取經KBO 講PLG怪怪的 畢竟籃球票房數據上是衰退的 KBO男女比 32%:68% CPBL男女比 沒找到近期數據 根據2015報告約 62%:38% https://imgur.com/kftyfrW.jpg
但中職2013後票房組成比例應該是差不多的 增加票房 就是增加女性進場人數 不需要像KBO拉到快3:7 把CPBL男女比從6:4拉到5:5也是增長很多 重點在女性比例增加 但男性人口也沒流失 今年職棒季中有兩個文章講KBO 換日線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9272 運動視界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112301?page=2 裡面提到中職沒有的或比較不夠力 第一個就是品牌結合 吸引非棒球人口(出圈) 品牌是要走向更高階消費端或女性端 中職這部份就以前假球影響 連一般消費品牌結合不太找球員 四爺也只能接接本家的大亨堡 而不是一些時尚服裝品牌 不然以球員衣架子沒啥問題 希望後面會有廠商更敢找球員宣傳 第二就是社群短影片 裡面有提到 特別設計讓人短時間內就能理解的精采影片 內容也不再是傳統男性視角下的比賽,更多了觀眾席的趣味畫面等等 女性觀眾不是要看球速160 守備多漂亮 擊球初速多快 變化球掉多漂亮 而且一些趣味互動影片 這次P12相信大家很有感 場上球員互動影片 圍起來點飲料 林家正跟投手的一些互動 雞柳條互動 吸引滿多圈外女性點閱率也很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site.org.tw), 來自: 125.227.152.7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site.org.tw/BaseballXXXX/M.1732866420.A.5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