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immy5680 (還想飛的企鵝)
標題[分享] 台灣備戰最大的問題是文化
時間2025-04-17 00:56:15
WOTR投書
其中一個作者是台灣人
(查不到中文名字,只google到2020年有美國學者文章引述過他)
本文可能引起爭議,推文請審慎
https://shorturl.at/y5cso
=====
台灣在備戰中國時面臨的最大難題是文化因素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顯然正準備中國為一場關於台灣的戰爭做準備。他為讓國人、經濟、法
律體系,尤其是軍隊進入備戰狀態所採取的種種措施,已經昭然若揭。要讓他不至於真正
「擲下鐵骰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華府與台北密切合作,因為單靠任何一方都無法阻止
北京。若缺乏主要靠山與保護者,美國,台灣若試圖單獨抵抗中共軍事進犯,無異於自尋
死路。而美國則需要台灣能夠撐住、守住,為美軍抵達、發揮決定性力量爭取足夠時間。
不幸的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許多台灣民眾質疑美國是否真的會出手防衛他們。美方
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當然是造成疑慮的主因之一。但即使華府轉向「戰略清晰
」的政策,也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事實上,華府與台北之間存在一段漫長又複雜的關係,
台灣選民心知肚明:美國在關鍵時刻背棄台灣的歷史,不只一次。
因此,美國理應採取行動,針對台灣對其承諾缺乏信心的情緒做出回應。邁出的第一步,
應是解決對台軍售交付延宕的問題——正如兩位國民黨立法院助理最近在此指出的。除此
之外,華府還有許多方式可以展現其對台承諾的認真態度。
但要提升台灣民眾對美國可信度的信心,只是問題的一部分。台灣人民還必須相信,自己
有能力撐過中共的全面進攻。光是加快軍售交付、或提高國防預算,並不能激發這種至關
重要的自信。
那麼,該怎麼做呢?關鍵在於轉變台灣軍隊的文化,尤其是軍官團體的文化。我們是曾經
訓練過台灣部隊的前美國陸戰隊軍官,以及曾在美接受教育的台灣退役海軍軍官,對此瞭
若指掌:台灣軍隊至今仍是一支極其不嚴肅的部隊,尚未做好真正打仗的準備。而台灣人
民也心知肚明。
因此,任何強化兩岸嚇阻能力的努力,都必須從軍官團的文化改革著手。台灣需要具備戰
略視野、勇於面對現實、願意接受創新、並能擺脫本位主義、守舊體制與官僚慣性的軍事
領導人。為實現這一點,台灣總統賴清德應該精簡過度膨脹的將官人數,並要求國軍制定
一套真正可行、非對稱、全民防衛的整體戰略藍圖。賴政府也應推動制度機制的建立,以
加強對軍隊的文人控制,而這一點也需要國民黨主導的立法院配合支持。
華府則可從以下幾方面提供協助:解決軍售延宕問題(至少別讓國防部拿這作為藉口)、
緩和對大幅提高國防預算的公開施壓、明確表態其他援助形式將以解決文化問題為前提,
並協助賴政府制定一份清晰、有力的非對稱防衛藍圖。
表面功夫的軍隊
台灣軍隊正面臨一連串根深柢固的問題,其中大多數問題,對於任何願意認真觀察的人來
說——不論是在華盛頓、台北,還是北京——都顯而易見。其中一個最棘手的挑戰是,台
灣軍隊人力嚴重不足。陸軍作為三軍之中規模最大、戰時最後一道防線的兵種,長期陷入
人力短缺困境。前線的步兵、裝甲、砲兵和陸戰隊部隊的缺額特別嚴重,部分單位人力短
缺高達四成。
這並不只是單純的募兵問題,而是反映出軍隊在組織與資源配置上存在根本性錯置。儘管
軍中整體人力編現比約有八成,作戰部隊的編現比卻遠遠低於此,顯示出台灣軍方長期偏
重行政文職,而忽略實戰準備的本質問題。
蔡英文政府(2016 至 2024 年)多年來試圖透過提升志願役薪資與福利來解決此問題,
但終究因財政負擔過重而無以為繼。最終,蔡總統只得在任期後期恢復並延長義務役役期
,從四個月延長至十二個月。首批十二個月役期的義務役士兵於 2024 年 1 月入伍。然
而,這項制度至少還需五年才能全面運作。更糟的是,大多數一年期役男將被分發至後勤
安全部隊,而前線戰鬥部隊仍以志願役為主,這意味著第一線戰力仍將持續不足。
更令人擔憂的是,陸軍至今仍未找出有效的訓練方法來應對這波義務役人員增長,如下文
所述。因此,這項新制極可能只是把「未受訓的役男」變成「訓練不足的士兵」。
諷刺的是,台灣唯一「人力充裕」的地方是將領與高階軍官人數——目前共有 308 名將
官。台灣將官與現役人員的比例約為美軍的 2.5 倍,而美軍本身就已經因「高階過剩」
而受到國防部長批評。
即便國防部奇蹟般解決了人力短缺問題,訓練龐大新兵的問題仍然棘手。一部分是基礎設
施問題:在這個空間有限的島國,要興建軍營、靶場與訓練設施需要時間與經費。但更根
本的問題,是台灣軍中缺乏現實與嚴謹的訓練文化。多數演習皆為「劇本排演」,結果早
已內定。儘管政治領導人近來經常標榜「突發性演訓」,但在外界看來,這更像是欲蓋彌
彰。事實上,多數高調演訓更像是演給媒體與美方觀察者看的表演,而非真正測試與提升
戰力的嚴肅行動。
長期以來以這種方式訓練軍隊,導致台灣缺乏足夠具備現代化分散作戰技術與戰術能力的
士官與初級軍官,難以承擔每年訓練成千上萬新兵的任務。
問題遠不止於此。三軍之間仍缺乏一致的整體作戰理念與指導架構,來統籌軍購、訓練與
戰術運用(即使是最新版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也無法填補這個缺口)。後備訓練依然
不足。儘管賴清德政府與部分民間組織如「壯闊台灣聯盟」與「美國精神協會」有所努力
,提升全民備戰意識的工作仍不完整。其一大障礙在於,國防部至今仍未將「全民國防」
視為核心任務。
最嚴重的問題是,台灣軍隊與其所誓言保衛的社會之間存在深刻的隔閡。許多年長台灣人
——尤其是支持賴清德與民進黨者——對軍方抱有戒心,因為軍中許多軍官認同反對黨國
民黨,也因為軍方過去曾是蔣介石威權體制的執行工具。
而與年輕人聊個幾句,你就會發現,他們大多認為服兵役是浪費時間。這部分是因為他們
清楚,儘管役期拉長到一年,訓練依然不夠嚴謹;另一部分則是出於理性選擇——他們寧
願找份收入更高的工作,好早日搬離父母家。
失職瀆職
台灣軍隊的頹敗是如何變得如此嚴重的?責任毫無疑問地落在台灣軍官團的肩上。軍官領
導軍隊,因此軍中發生或未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他們的責任。但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失
敗不僅僅是錯誤,而是嚴重的失職行為。
軍官團本應負責追蹤兩岸軍事態勢的變化,並據此調整自身的軍事部署與準備狀態。這樣
的基本任務要求軍官具備警覺性、主動性、創造力、好奇心與彈性。但台灣的軍官團毫無
展現出這些特質。其結果是,軍方如今才開始面對那些其實早已發酵許久的重大政治、技
術與人口變遷問題。
以少子化為例。台灣的將領們現在經常將人力短缺歸咎於出生率下滑,但事實上,這一趨
勢他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知情。儘管有充足的時間可作出調整,軍官團卻選擇屈從於政
治上更受歡迎的決策,例如推動全募兵制與縮短義務役,卻未提出任何一套嚴肅可行的備
案來維持部隊戰備水準。更令人憂心的是,軍方在大幅縮編兵力的同時,卻沒有同步精簡
其龐大的內部組織架構。如今,台灣軍隊的指揮層級仍然維持與過去 50 萬人時期相當的
規模,卻只指揮著約 16 萬名現役軍人。
在軍事戰略、部隊結構與部隊部署方面,同樣的問題依然存在。儘管大量證據顯示中國軍
事現代化已徹底削弱了台灣長期偏好高價、常規、美製艦機的戰略價值,軍官團仍然堅持
不變、甚至要求加碼。即使到了現在,國防部高層軍官依然持續推動採購更多固定翼戰機
、兩棲突擊艦與成本高昂且發展前景不明的國造潛艦。
與此同時,真正具生存力的替代方案——例如可機動部署的飛彈系統、可從民間港口操作
的小型高速船艦,以及區域防衛部隊——則被擱置一旁,難以獲得資源與關注。
失能的根源
就像醫生要治癒感染,必須先找出病灶一樣,若華府與台北真心想讓台灣軍隊為戰爭做好
準備,他們就必須辨識並處理導致其長期失能的根本原因。我們認為,一切都始於「組織
文化」。
軍事變革與效能的學術研究對此有明確結論:文化至關重要。一個健康的軍隊文化——能
在和平時期與戰時調整自身的文化——必須具備彈性、好奇心與誠實的內部討論氛圍。基
層官兵要能被賦予質疑既定假設的權力;高層領導則必須懂得珍惜、或至少不會懲罰異議
與回饋,同時也要有能力理解來自政治領導層的上行壓力與訊號。
台灣軍隊的文化卻幾乎完全缺乏上述特質。它僵化、階層分明、迴避風險,並對外界意見
抱持高度排斥。這種失能文化最具象徵意義的症狀,或許就是越來越多退休將領在電視上
高談闊論、分析制度性缺陷——卻在現役時期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毫無作為。他們的表
現反映出一種更深層的文化病灶:推諉責任、慣性惰性,以及以組織延續為最優先的本位
主義。
和所有文化一樣,這套體制文化是由多種複雜因素交織而成。當中有三個值得深入檢視:
一種源自軍官學校、建立在類蘇聯軍隊精神之上的組織認同;
與整體台灣社會長期隔離、互不交集;
自 1979 年以來,幾乎與其他國家的軍隊斷絕實質接觸與交流。
這三者共同塑造出今日台灣軍方難以改革、難以進步的文化土壤。
以黃埔為中心的制度認同
要了解台灣軍官團如何理解並定義自我,必須從「黃埔軍校」開始談起。黃埔軍校於
1924 年在中國廣州創立,當時的國民政府仿效蘇聯紅軍的體系設立此校(甚至邀請蘇聯
軍官帕維爾・巴甫洛夫〔Pavel Pavlov〕擔任首任首席顧問)。
將近一世紀之後,黃埔軍校的文化基因依然深植在台灣的軍事體系中,使得整體軍方文化
至今仍深受「黃埔中心思維」所主導。為了加強這份共同認同,所有軍種的官校學生入伍
訓練都必須在黃埔(遷至高雄後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完成。每年,各軍種
官校也會參與「璞光演習」,藉此紀念黃埔建校週年。去年,賴清德總統也親自出席了相
關活動。
這種象徵性的「中心化」不只強化了軍隊內部以陸軍價值為核心的思維,更常常阻礙聯合
作戰概念與創新的發展。這種「黃埔崇拜」所帶來的代價是高昂的——它加深了一套優先
重視人脈關係而非能力、講求政治背景甚於實力、忠誠壓倒一切的價值體系,嚴重削弱了
台灣軍方的專業性與效能。
體制內的孤立與文化僵化
台灣軍方與社會的隔閡,長期以來不僅未被消除,反而更加深化,進一步強化了軍方對改
革的抗拒。幾世代以來,軍職在台灣社會普遍帶有負面印象,正如那句老話所說:「好男
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長達近 40 年的戒嚴統治更加劇了這種疏離感,畢竟蔣中正與蔣
經國父子長期將軍隊視為政治鎮壓與威權統治的工具。
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蔣氏體系將「三合一敵人論」灌輸進軍方腦中——即:中共、台
獨、與內部顛覆分子。然而,這後兩者最終逐步演變為透過民主選舉上台的民進黨。儘管
民進黨在選民眼中是合法的執政黨,但在許多軍官的潛意識中,民進黨始終代表著昔日被
標籤為「敵對勢力」的存在。於是,當這個「歷史上的敵人」竟成為國家最高領導者,軍
官團體內部自然產生了強烈的認知失調。
這種文化上的孤立,不僅使軍中高層與民進黨政府之間的關係高度緊張,更產生另一個更
隱微的後果:讓軍方得以延續來自蔣氏時代的過時傳統與體制。在這樣的氛圍中,那些持
有不同觀點、試圖推動改變的軍官往往遭邊緣化,甚至被迫離職。這種「被社會誤解與不
尊重」的心理防衛機制,使軍官群體進一步陷入封閉、防禦、抗拒外部監督與改革的自我
保護模式。
結果就是,一個原本應隨社會與時俱進的國防體系,卻持續困在歷史陰影下,不斷內捲、
僵化、並遠離社會主流價值觀。
國際孤立與停滯不前
我們也不能忽視國際孤立所扮演的角色,這種孤立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台灣軍官團免於接
受文化變革的壓力。在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之前,美軍駐台防衛司令部曾提供寶貴的互動
與訓練機會。不幸的是,這些交流發生在威權體制陰影之下,對於挑戰根深蒂固的軍中文
化規範影響甚微。
1979 年之後,國際軍事交流幾乎一夕之間中斷。除了偶爾的(且純粹交易性的)軍售之
外,台灣軍官與外國同行的接觸幾近為零。一直到 1990 年代末的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
才重新開始評估自身與台灣部隊的戰備情況。柯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與蘭迪
·施賴佛(Randy Schriver)等關鍵美方官員在 1990 年代末與 2000 年代初期重新推動
軍事訓練與顧問計畫,試圖恢復與台灣的軍事互動。然而,在那之前長達 20 年的斷聯,
早已鞏固了軍方領導層內部保守而封閉的文化。
今日台灣軍方的高層領導者,大多在這段「失落年代」中成長與服役。在這個尊重儒家倫
理的社會裡,年資往往被視為智慧的象徵,職階愈高,代表其掌握知識愈多。在這樣的體
系下,質疑權威不僅不被鼓勵,甚至常被視為不敬或越矩。對許多將領而言,基層軍官—
—更別說是外部人士——若提出不同意見,幾乎是無法想像的事。
這種文化僵化至今仍持續阻礙著創新戰術、非對稱戰略,以及現代戰爭所需的各項改革在
軍中落地與推行。要讓台灣真正做好防衛準備,勢必要正視並打破這層根深蒂固的國際與
文化孤立。
改革軍隊
這種文化表現出驚人的韌性與抗改性。即便在美台軍事合作再度加深的今日,它依舊深陷
傳統的泥淖,受制於僵化的階級制度,並對外來影響抱持戒心。殘酷的現實是,直到
2025 年,台灣軍隊的運作模式與現代西方軍隊相比,依然更像是蘇聯式體系的延續。
文化改革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它確實可以發生,也曾發生過。然而,台北與華府不
應該坐等台灣軍方自行轉變。以下是賴清德與川普政府可以立即採取的三個行動方向,以
開始應對這些根深蒂固的挑戰。
第一,賴清德需要清楚闡明他對軍官團未來運作的願景。
在這之前,他與其核心幕僚必須深入了解現代戰爭的實況,以及台灣軍事體制的細節與潛
規則——這些正是歷任藍綠政治人物長期忽略甚至迴避的領域。雖然軍事改革學者在許多
議題上意見分歧,但他們對「適應性強的軍隊應擁有鼓勵創新、主動性與自省的文化」這
一點有著明確共識。高層軍官應積極鼓勵質疑、容忍異議、賦予基層官兵決策空間,並樂
於從歷史與實戰演訓中吸取教訓。他們也必須展現謙遜,願意接受不同思維,主動徵詢並
獎勵來自基層的意見與建議。
第二,賴應該精簡將領與高階指揮官的數量。
台灣軍改最大的阻力,長期以來都來自最高階的軍官層。更不用說,台灣的將領與海軍上
將人數本就過多,平均每 500 名軍人就有一位。這種高階軍官比率遠超合理水準,造成
指揮結構過度集中、官僚體系臃腫與行動遲緩的問題更加惡化。當然,賴清德應該用手術
刀,而非大砍刀來精簡軍官團,因為軍中確實有一批支持改革的人士,不應一體適用。
賴總統必須精準出手,果斷「勸退」那些明知自己戰力無用卻仍死守職位、形同「在職退
休」的將領,以及那些暗中抵制非對稱戰略轉型的高階軍官(他心裡知道是哪些人)。而
在汰除這些人之後,他不該只是依照官階順序讓下一位升上來,而是應該大膽發掘與提拔
真正支持改革、具備前瞻視野的軍中領導者,不論其目前階級為何。
為了確保改革得以落實,賴總統也必須與立法院攜手合作,設立制度性機制,協助未來總
統能更有效監督與引導軍隊發展。雖然賴總統已邁出重要一步,任命資深文官顧立雄為國
防部長,但顧仍缺乏一個制度上的等效機構(類似美國的國防部長辦公室),來協調與監
督整個國防體系。換句話說,目前的文人監督機制依然薄弱。
第三,美國雖然過去在推動盟邦軍事文化改革上屢屢失敗,但仍可從旁提供協助。
首先,華府應該明確表達:若未先進行文化改革,其他所有軍事改革都將無法真正扎根。
其次,美國可以在合理範圍內加速既有軍售交付進程,以免讓台灣國防部繼續拿「延遲交
貨」當擋箭牌,推卸改革不力的責任。
此外,華府應暫緩新的對台軍售案,同時淡化要求台灣大幅增加軍費的呼聲。當然,我們
理解「要求台灣多花錢」在華盛頓政壇很有市場,而且國防預算的確重要。但我們要再次
強調:再多的武器與金錢,也無法解決根源於軍事文化的問題。如果不先徹底改革文化,
即便有軍事合作與訓練,也難以產生長久成效。過去數十年來,從史迪威將軍、駐台美軍
協訓團,到現在的美軍陸戰隊與陸軍顧問團,無數外國教官嘗試推動戰術與戰法改革,但
幾乎無一成功。原因很簡單——改革的土壤從未準備好接受種子。
--
The nation which forgets its defenders will be itself forgotten.
~John Calvin Coolidge, J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site.org.tw), 來自: 74.212.230.218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pttsite.org.tw/Military/M.1744822583.A.987
推 wahaha99 : 台灣備戰最大的問題是人 04/17 00:59
→ wahaha99 : 1/3的人想投降 1/3的人覺得不會打、打了美國會幫 04/17 00:59
→ wahaha99 : 只有1/3的人覺得該認真備戰 (甚至我覺得不到) 04/17 01:00
→ wahaha99 : 這樣的前提下 什麼改革 什麼制度 什麼文化都不會變 04/17 01:00
→ laladiladi : 死循環啊 台灣很喜歡結果論 04/17 01:03
推 yovroc: 身邊有朋友被包養嗎 04/17 01:03 → laladiladi : 感覺打不贏那就別備戰了 04/17 01:03
→ laladiladi : 然後備戰不足看起來更打不贏了 04/17 01:03
→ MartianIT : 寫得蠻中規中矩 04/17 01:05
推 Farid : 講歸講 真的開戰 美國不可能放任這戰略點被拿走 04/17 01:06
推 tonykingtwo : 又不是今天才知道 當過兵都知道 04/17 01:09
推 helgalie: 亞洲最大包養平台上線了 04/17 01:09 推 untrammelled: 對軍官團的觀察很中肯,當過兵的都知道台灣志願役 04/17 01:09
→ untrammelled: 軍官多數是甚麼樣子,練就一身溜鬚拍馬的功夫,作 04/17 01:09
→ untrammelled: 假違紀為能事,以文飾取巧自鳴得意,互相折磨使絆 04/17 01:09
→ untrammelled: ,沒有西方的榮譽感可言,受訓時聽到教官忠告一句 04/17 01:09
→ untrammelled: 話,你們下部隊就像一滴水滴入沙漠裡,也要努力感 04/17 01:09
推 OREOMZA: 這個包養網正妹好多 是真的嗎 04/17 01:09 → untrammelled: 化作則,誠哉斯言! 04/17 01:09
推 inter87 : 為美軍抵達爭取足夠時間,其實蠻奇怪的吧,若有心援 04/17 01:09
→ inter87 : 助台灣,依照美軍的情報能力,應該提前或差不多時間 04/17 01:09
→ inter87 : 抵才對 04/17 01:09
推 tonykingtwo : 要準備兩套方案 美軍來&不來 04/17 01:11
推 punjab: 真的有這麼多人在找包養嗎 04/17 01:11 推 Brioni : 將官太多?你砍啊,又不是第一天執政 04/17 01:11
→ laladiladi : 美國站在花蓮外海看嗎? 總不會美軍先手吧 04/17 01:11
→ laladiladi : 老共也不會沒事先打美國的人 04/17 01:11
推 a96932000 : 1/3認真備戰,我是覺得沒有... 04/17 01:12
→ a96932000 : 爭取足夠時間也很有趣,常言道對岸要攻台肯定會集結 04/17 01:13
推 sashare: 有人可以分析一下包養平台的差異嗎 04/17 01:13 → a96932000 : 重兵,這耗時大概也要個幾天到幾周 04/17 01:13
→ a96932000 : 甚至還會有讓各國撤僑的時間 04/17 01:14
→ a96932000 : 這大段時間美軍別說動員,既有的艦艇開來海峽巡田水 04/17 01:14
→ a96932000 : 也不至於不夠吧? 04/17 01:14
推 laladiladi : 那就還是躺平等美國吧 大家最喜歡的做法 04/17 01:16
推 sijiex: 那個包養網人最多XD 04/17 01:16 推 inter87 : 應該也不是 1/3認真備戰,應該是笑他們不敢打或 04/17 01:23
→ inter87 : 是覺得台灣海峽無敵 04/17 01:23
推 peterlee97 : 對著國軍裡面談榮譽感是一件詭異的事情 被逼著去做 04/17 01:40
→ peterlee97 : 愛民公差 是要榮譽什麼? 在這個前提之下被塑造出 04/17 01:40
→ peterlee97 : 來國軍那個畏縮風氣 談論榮譽感是特異獨行的 多的是 04/17 01:40
推 VLADINA: 我妹上包養網被我發現= = 04/17 01:40 → peterlee97 : 被磨掉銳氣 只求安穩度日不要被督的一天平安度過 04/17 01:40
→ silentsoccer: 通篇廢話 04/17 01:42
→ silentsoccer: 說的比唱的還好聽 04/17 01:42
推 peterlee97 : 另外國軍那個軍校脈絡 最早比較像日式軍校體系 什 04/17 01:43
→ peterlee97 : 麼保定軍校 雲南湖南講武堂那類的 比較像日式 後來 04/17 01:43
推 odemagus: 隔壁桌的人竟然在討論包養... 04/17 01:43 → peterlee97 : 老孫為了找天使輪 日本人幫不了了 找到了蘇聯 才引 04/17 01:44
→ peterlee97 : 入蘇式 老蔣抗戰先德後蘇再轉美 到臺灣又日美混雜 04/17 01:44
→ peterlee97 : 要說多蘇 除了政戰體系之外 真要扯還比較像舊日式 04/17 01:44
→ peterlee97 : 那種發病精神== 04/17 01:44
推 utn875 : 這篇充滿理想性,立意良善無庸質疑,但期待賴總統 04/17 02:26
推 yes500: 樓上是不是被包養 04/17 02:26 → utn875 : 改革國軍文化是完全不切實際,執政團隊一年來的作 04/17 02:26
→ utn875 : 為,再清楚不過 04/17 02:26
推 Rucca : 沒提到少子化?0分 04/17 03:09
推 spirit119 : 太中肯了 04/17 03:22